说说“游戏玩物丧志论”——论无良教育工作者如何坑害未成年人

相信了解过“磁暴步兵”杨永信,看过暴走大事件关于“豫章书院”的报道的人都应该知道,在国内有一种“游戏玩物丧志论”,不知何时开始,学校、家长乃至整个社会都认为玩游戏就是“玩物丧志”,就是“自我放逐”,认为游戏是“精神鸦片”,甚至某些被极端思想蛊惑的人认为是某些别有用心的人专门坑害下一代年轻人的产物。由于在社会中的负面反响巨大,以至于官方不得不迫于舆论影响,在国内停止游戏机的销售,街机厅、网吧也成了“未成年人不得入内”的场所。

可是事实的确如此么?我们看一看别国案例,就明显发现这种鼓吹“游戏玩物丧志论”的人的说法明显站不住脚。

首先,众多发达国家诸如日本、韩国、北美、澳洲、西欧……好像没有听说过哪里像我们这样封禁游戏机的,但是人家照样是发达国家,下一代年轻人的创造能力、整体的经济水平也都不差。

其次,我们封禁了游戏机,但是并灭有封禁所有的游戏平台。单机游戏仍然可以买到游戏光盘,网络游戏仍然可以通过网络下载。从“流星蝴蝶剑”、“仙剑奇侠转”、“剑侠情缘”到“CS系列”、“EA系列全家桶”、“暴雪系列全家桶”……再到“传奇”、“劲舞团”、“DNF”、“CF”…… 我们的网瘾少年并没有杜绝。直到我们的“LOL”团队为国争光,还是有人将他们视为“侥幸的网瘾少年”。

其实,面对这个话题,我自认为我很有发言权,因为我上学的那个年代,刚好就赶上了这“游戏玩物丧志论”的最高峰。

首先说说一开始的街机时代,那个时代刚好是国内物质极大丰富的最开端,面对游戏厅里的“骗局”,别说是学生,就连学生家长都不一定能说出什么,况且那个时候大多数人开游戏厅无非是为了赚钱,不排除有一部分人利用游戏机进行“赌博”、“诈骗”等不法行为,尤其是越是小城市,越是如此。不过在问题发生之后,应该第一时间出台的是审核、分级机制,即什么样的游戏适合未成年人、什么样的游戏只能成年人游玩、什么样的游戏是“非法的”,甚至可以对未成年人游玩时间进行限制,如果有人非法经营,比如公开运营违法游戏,亦或者让未成年人游玩成年人游戏,哪怕是让未成年人超时游玩,都可以予以相关的“治安处罚”。

可是那个时代的人还是太穷了,运营游戏厅本就要很多本钱,这在普通民众中,靠一己之力还是很难运营,很多游戏厅都是一家人凑钱,甚至不排除有人是借钱、以各种理由贷款开的。而学生家长很多时候会认为“老子辛辛苦苦干了一天也赚不了几个钱,你这个小兔崽子在游戏厅里玩了几个小时就花这么多。况且还有多少学生根本就不去游戏厅?”再加上学生都是年轻人,易动怒,很容易出现“打架”、“斗殴”等情况,学校很多时候出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也对游戏厅秉持反对态度。至此,第一波“反游戏”风潮开启,但是仅限于民间。

由于学校层面单方面的规定和部分家长的约束,游戏厅里的未成年人,或者说是学生就越来越少,反而是一些“社会闲散人员”越来越多,打架斗殴、抽烟喝酒泡妞都不算什么了。据说当年因为受《古惑仔》系列的影片影响,还有人在里面动家伙、砸场子、嗑药……当然,只是听说,我没证据……这样一来提到游戏厅就会有很多人会和“坏孩子”、“二流子”、“地痞”、“混子”之类的词联系到一起。久而久之,对于街机的游戏审查、分级制度在很多人眼中就变得很“多此一举”,甚至认为这种地方应该被取缔或直接安排一个民警常驻……至此,街机厅成为“未成年人禁止入内”也就变得理所当然了。

接下来我们说说卡带游戏机。嗯,我小时候生活在一个非常偏僻的小城市里,家长都是国企工人(说到这我估计大多数人都能猜出我是哪里人)。那个时候在我们家那里,根本没人买得到任天堂的红白机、世家的土星之类的更是想都别想,有一个能玩俄罗斯方块、赛车的掌机,就已经很牛了,家里有钱的人可能会买一台小霸王。很长一段时间建立,“小霸王其乐无穷”这个台词基本上走到哪都能听到。

但是很无奈的是,由于之前“街机厅”的混乱已经给众多家长、教育工作者、报刊评论员留下了非常差的印象,再加上“小霸王”之类的游戏机本就是有一定的“擦边球”行为,因而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之后,家用游戏机成了继街机厅之后的第二个“众矢之的”。毕竟对于家长而言“少花钱买游戏机才能有机会去多打两圈麻将”,对教育工作者而言“学习成绩不好,可以把责任推到游戏机上去,大锅一甩,老子照样可以偷懒”,对于报刊评论员“麻痹,民意呼声最高的风向都是这样,我要反映民意啊……”,几方面一汇总,再加上正如暴走大事件中王尼玛所说——那个年代的人结婚之后很多时候是不知道为什么要了孩子,有的是看了别人有了就生了,免得自己另类,有的是无意中有了,不想流产,就生了。说白了压根就没有准备好为人父母,更没有能力承担起为人父母的责任。在这种家长与教育工作者都需要一个“甩锅”的出口的时候,游戏、游戏机自然就成了“背锅侠”。我们也再度与理性的“游戏审查分级制度”失之交臂。

以上这两个阶段,我并没有亲身经历,但是因为有亲人的朋友是那个阶段的亲身经历者,在了解过相关情况之后,我进行了汇总,并整理出来。

接下来就是众所周知的单机游戏和网络游戏时代了,虽然我知道有的人有PS系列主机、XBox系列主机等,但是……我家穷啊……再加上之前家里有亲人是街机厅的常客,所以家里人是绝对不可能给我买这种设备的,我暂且都以在Windows平台运行的游戏为例。

PC机说白了,主要是因为其功能多样化才走进了千家万户,我一开始用电脑也不会想着玩游戏,主要是感觉电脑上的Windows系统很有意思,记得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用我表哥的电脑,但是一个创建文件夹,就能玩一下午。

但是很快,大家就发现PC上几乎什么都能干,尤其是连上互联网之后,除了写文档、做表格、查资料等正常的用途与研究,玩游戏更是一把好手,单机游戏、网络游戏……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不能玩的。

而这时,一些大城市的人逐渐意识到之前对游戏“一味的封杀”是有问题的,可是他们毕竟是少数人群,况且这种声音遭到了两波教育工作者的极大反对:1. 校内教育工作者,如果真的实施分级与审查了,以后还怎么甩锅?有时间和同事们扯扯王八蛋、听听歌、看看电影好不好?教书本之外的东西难道不是给自己平添工作量么?2. 校外工作者,学生如果可以合理合法的玩游戏了,来报班补课、学画画、学乐器、学外语的学生必然会减少,这些学生少了,老子的收入就要减少……更别提那些在校外有兼职的校内工作者……

嗯,我们在PC端游戏上的“审查分级制度”的机会,就这样在这群毫无师德、毫无道德底线、不明是非、胡搅蛮缠且能极大调动社会资源、控制家长思想的教育工作者的颠倒黑白的言论下,化为泡影。

带来的后果如何?带来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1. 由于没有分级制度,所有的游戏都可以很容易获取到,比如网络、盗版,海外购买邮寄。
2. 由于部分家庭家长轻信教育工作者的谗言(有的也不信,但是也不得不听,毕竟你的孩子在人家手里掌握着),严格限制孩子使用计算机,即使不玩游戏,也会受到严格限制与控制(Such as me),更别提那些玩游戏的学生了?
3. 因为第二点,造成很多之前开游戏厅的纷纷转行开网吧!由于网吧的经营比游戏厅更为简单,且由于网络的存在,使运营、维护的成本都大大降低,且很多时候不用支付高昂的游戏费用,故黑网吧屡禁不止。
4. 因为没有游戏审查与分级制度,也没有未成年人防沉迷保护制度,故大量未成年人彻底“沉迷于”网吧,几天看不到人,窝在网吧里打游戏的人大有人在。
5. 因为第四点学生成绩受到游戏的影响彻底成为事实。

我从小学到大学,身边无数人正是因为以上这五条,天天沦落在网吧里打游戏,每天“不写作业是本分,选写作业是给你面子”。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只要找到一个理由解释学习成绩为什么不好就够了——“打游戏”;对于学生而言,老子好好学习也是这成绩,天天打游戏也是这成绩,语气天天被你这个傻逼教育工作者喷,老子还不如多打一会游戏。而家长呢?只会更加对游戏更加愤恨,却殊不知即使没有游戏,学生也可以去打球、扯淡……做点什么不行?

我知道很多人会反驳我刚刚说的内容,不过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中学的时候,官方认为游戏行业再这么下去肯定是要影响更多的人了,但是由于教育工作者的“极力反对”和成功的给学生家长“洗脑”,为照顾舆论环境,只能先行增加游戏实名制认证、未成年人游戏防沉迷时间控制和网吧实名制认证。

由于这些政策的出现,网吧里的学生的确突然变少了,好像大家都不玩游戏了,可是他们真的认真学习了么?

答案当然是并没有……学生开始在学校里“找事做”,上课看小说、嗑药、睡觉……反正就是不学习,有的家里稍微有点钱的,有可能会玩玩手机。这些人至少人品都是很不错的,上课也不弄出动静来,也不影响别人上课,我就安安静静的做我自己的,理由只是“因为我不喜欢这个教育工作者讲课”,毕竟这些教育工作者从心眼里就看不起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而那些真的上课可能因为或有意、或无意的原因影响到其他人的,基本上都被找理由开除掉了……嗯,没错……在这些教育工作者眼中,“老师”只是一份赚钱的工作,只要按时打卡、follow your process and run the business即可,学习成绩不好的可以开除掉,“开除掉”……

当然,这是相关规定刚刚实施的时候,我记得我上大学之前的时候,已经有人可以买被盗的身份证、用别人的身份证信息在网吧开始无限制的游戏了……不是因为他们自甘堕落,而是教育工作者从来没有给他们一个努力学习的机会。他们是被教育工作者抛弃了的人,他们能做的只有一不做二不休。

而这也带来更严重的后果——身份证信息泄漏、偷盗身份证……教育工作者们为了懒惰,已经开始危害社会了。

我知道,很多人看到这里会感觉我在给他们找借口,认为是他们自己从一开始没有争取机会,从一开始就选择堕落。可是你跟一群青春期叛逆的学生讲理性,你是脑子被驴踢了还是被虫子吃没了?

更何况还有多少像我这样,明明对游戏根本没什么兴趣,只想好好的研究计算机技术,最终被扣上“网瘾少年”的帽子,整个大学之前的人生都处于灰暗之中的悲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他可以选择自己想要什么样子的人生。他可以选择努力或不努力,但是绝对不可以选择懒惰,不努力是他应该的,努力说明他有上进心。而一群戴着伪善面具的教育工作者凭什么用他懒惰来惩罚学生的不努力,并以此为标准,摧毁一个学生的一生?而事实上,真的是一个学生么?恐怕远远不止吧!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Life. Bookmark the permalink.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