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好像变了……

最近刚换了工作,在上家公司的同事们的祝福和新公司同事的欢迎下,我也逐步开始了自己的工作。可能是由于外企和国内民营企业文化上略微的差异,也可能是对新公司线上环境的不熟悉以及疫情导致的大家均在WFH,自认为这两天的工作效率并不是很高,不由得有些怀疑自己是不是哪里调整的不对。

一个人默默的躺在床上,思绪万千,随手拿起手机,忽然发现,这些APP突然好陌生,不是说因为在外企,对于国内的APP依赖过低,不怎么用他们,而是发现它们已经丢失了我们当初选择它时的特点。

博客在关于我的介绍中提到过,我在上小学的时候,其实对计算机技术的兴趣就非常高。由于生长在一个十八线小城市,文化缺失和脑残宣传造成了我们那个年代的学生的家长们都视计算机为“洪水猛兽”。在家长、教育工作者(如果称他们为“老师”,简直是在侮辱“老师”这个伟大的职业)们各路“围追堵截”下,我们也不断的在反抗,所幸赶上了手机2.5G网络的快车,自己攒钱买手机、充流量,至少没有让自己在他们的教xun育jie之下,彻底变成一个“白痴”。

也正是如此吧!那些年我的手机也不断的在升级,从滑盖功能机到直板电阻触屏非智能机,再到诺基亚的塞班智能机……各种手机、APP我也见识到了很多,包括各种手机行业里的“特色”与流氓行为——比如国产手机不能用Wi-Fi、没有GPS、App恶意入侵系统后投发短信、恶意定制SP服务……即使如此,我也是深爱着这些,因为不得不爱,因为这是我获取除“应试教育”课本外信息的唯一途径,除此外我还能怎样?而且这是我用自己的饭钱、偷偷私藏的压岁钱和以极高代价进行合法交易换取的资金购买的,没有人会不爱自己的劳动成果。

想想当年我应该是第一批用“微信”这个App的人了,应该是11年7月份左右吧!当年之所以用这个App,主要是因为QQ太吵了,也太重了。没错QQ里人多了、群多了,就会叮当叮当响个不停。尤其是那之前因为电视剧《神话》迷恋上了金莎,她的任何一点消息都不想错过,因而群列表里最多的是技术群,其次就是金莎的各种粉丝群。至于我说QQ太重了,我相信很多即使没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年轻人也都有感觉——“QQ的内容太多、太杂了”,各种没用的、冗余的功能、广告……很有可能随时拖垮手机的系统,让机器处于濒临崩溃的状态。还记得高中的时候,诺基亚5233一天换两次电池是家常便饭。而那个时候的微信不仅没有用户在线状态、可以已读不回,也没有过多的乱七八糟的东西,很轻量,使用起来清晰明了,最关键的是不费电。所以,关系好的朋友基本上都是那个时候或在我的安利下、或自发的转向使用微信。

其实想想那个年代,真的没有什么隐私意识,看到了微信能根据通讯录拉取到自己的朋友们,还真的是开心的不得了,哪怕是几年后对同类APP的权限限制,包括 不给它们获取短信、联系人、地理位置的权限,目的无非是为了“省电”和“省流量”。但是总的来说,那个时候还是很开心的,至少大家可以无忧无虑的说话、分享、使用APP。

如果说这些APP有罪,也许只能从2012年~2014年开始吧!先是Linux版QQ停止开发,让我进一步的降低了对QQ的依赖和好感,遂即时通讯工具基本上都在尽量往微信上迁移。然后是微信的客户端虽然迟迟不出,但是至少web端不会像webQQ那么废柴,经常丢消息。

差不多也是这个时期吧!微信推出了一个叫做“朋友圈”的东西。嗯,我知道,很多人会说:“我知道,这个东西我经常用”,甚至有的人每天吃什么、去哪里了都会在朋友圈里晒……而这也正是让我越来越感觉微信这款APP陌生的开始……

了解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曾经也是一个“朋友圈”霸屏的guy。有的时候甚至吧微信朋友圈当作iCloud去存放照片,也经常在朋友圈里吐槽、share自己的心情。可是从某一天开始,我发现我的“朋友圈“里越来越“没朋友”了。

记得最开始,应该是某些朋友在玩游戏的时候,通过将广告或游戏记录share到朋友圈里,可以获得某些奖励,朋友圈里就开始多出了大量的链接式广告。不过这还好,只要是个智商正常、眼睛不瞎的人,都能识别出来。可是之后没过两年,味道就变了……

先是某些毕业后在海外留学的同学,在朋友圈里做起了代购的工作,也有一些人在国内,开始通过微信进行产品推销。有点人品的,知道自己注册一个新号,告诉你这个号就是代购或推销的,只求加个人气。这个没问题,营销号朋友圈该屏蔽就屏蔽,平时该聊天生活号聊天,需要购买东西的时候联系你的营销号就好了。可是偏偏就有那种不要脸的,用自己的个人号开始推销产品了,甚至还群发消息或者拉人入群,你如果手工退群,那反应速度才快呢,要么立马就拉你回去,要么就问你怎么了……嗯,这种不要脸的后来我就一律拉黑。

与此同时,各种微信营销号也开始转发各种无脑、脑残的假新闻、伪科学……而不要脸的TX居然还在朋友圈里内置了商业广告位。直到2018年,腾讯将“腾讯微视”功能同时接入到了微信客户端“发现”、“朋友圈”和主界面下滑操作……这一刻,我真的不能忍了……不仅从设置里关掉了所有和腾讯微视相关的entry,还关掉了“朋友圈”功能。

其实在这之前,我也想过很多,毕竟微信朋友圈可以获得到大量朋友的信息,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but 经过我对iPhone屏幕使用时间的report来看使用时间最长是就是微信,however,我在外企工作,老子工作用Slack,和家人沟通用的是无论电脑、iPad、手机,只要开机就能用的FaceTime、iMessage,就算普通哥们儿找我,也不会连每天的daily screen using time report都位列榜首吧!

是的,曾经我选择微信、放弃QQ,究其本质只是因为其“界面清爽、轻量级聊天工具”,而十年后的今天,它已经让我彻底不认识它了……它……好像变了……

反观QQ,一个叫做TIM的替代品出现之后,我仿佛在它身上看到了当年在微信身上看到的影子,but 我已经累了,不仅没有精力向身边的人再度去安利这个app了,也没有闲心去再为之后的人际关系迁移而浪费时间了……最关键的一点——我已经看透了TX系甚至国内大型互联网企业明星产品的产品经理们的“丑恶嘴脸”了。

如果说这个例子不够明显,那么我们再来一个例子——抖音。

我不知道大家一开始看抖音目的是什么?我关注点的是各种好听的歌曲、一些人通过自己的运镜手法拍摄出炫目的短视频效果、还有一些比较专业的舞蹈技术。可是后来呢?几个开着滤镜、美颜、瘦脸、长腿特效的雌性动物,上去比划比划、脱个衣服漏点肉、甚至仅仅是发呆,就推荐给你,这还不算过分的,类似于快手里的那种天天跟傻X一样的拍所谓的“搞笑”实则在别人看来简直就是“跳梁小丑”的视频居然也能被推荐。再之后,早在QQ空间时期就已经被看腻了的毒鸡汤、伪科学甚至“非主流日志”,都能用或表演、或口述,甚至有的只是一个flash动画的形式展示出来,就能有几十万的点赞并疯狂推荐。至于广告视频、广告链接、广告直播甚至内置商城……在TX产品的衬托下,已经见怪不怪了。对此我也只能笑笑,然后上滑,顶多是一个长按+dislike。

真正让我无法接受抖音的,是它的推送视频里突然出现了大量的“正能量公众号”。前期的共青团、公安……几乎每刷5~10个视频,就会弹出来一个,我也不是很在意。虽然早期看到某些视频里所谓的“正能量视频”明明是以“相关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违反执法准则”为前提,但是在留言或私聊之后公众号都会将视频下架。所以时间长了,自然也就懒得管了,毕竟我对这种东西完全没兴趣——老子苦苦熬了20年,学了20年几乎这辈子都不会用到的东西,靠实力才获取到了研究技术的机会,做自己喜欢的才是我的人生格言,不感兴趣的事情只要不是太让人难以接受,我都不愿意浪费自己过多的精力——除非某一天我再度失去了研究技术的机会。可是,2019年的某一天,抖音触碰到了我的底线——它居然给我推荐了一个“监狱”的短视频,而且一位狱警居然还说了一句“xxx监狱欢迎你……”。

那天晚上真的给我恶心到了,满脑子里都是那句“xxx监狱欢迎你”,感觉真特么晦气。老子不犯法,为了当年的《网络安全法》,老子不仅认真的学了相关法律法规条文,还自愿放弃之后在渗透测试方面的所有发展,后来主动学习了“等保测试”的相关内容,这句话给我的感觉就好比一个法官穿着制服在法庭上大声喊:“我不是说你有罪,而是在座的各位每个人都有罪。”拜托,你是法官,不是牧师,你感觉这话合适么?

我那天晚上卸载了抖音,而且决定以后再也不会装抖音了,因为这样的视频即使通过了审核,也会让我feel not comfortable.

而阿里系的淘宝、支付宝,更是偏离自己的base line,把太多的东西集成了进去,让人更是不清楚what’s your purpose?拜托,我只是想买个东西,我不想看直播、不想看逗比们耍大刀,跟不想看渔民们赶海…… 我只是想简简单单的支付,并不想看那些没用的东西,更不想用这个东西来交友。

提到支付,我又不禁想回来吐槽微信,你一个聊天软件好好地做你的聊天功能好不好?我有多少钱、每天都在什么地方进行花销,用不着你来管,也不希望你知道。一家公司既掌握着我的人际关系网,又了解了我的资金动向、消费习惯……Hey man, would you want to become the big brother? 棱镜门才过去几年,你就敢这样搞,如果你的DB被脱裤了,全民的个人信息将全部被泄露出去,是梁静茹给了你勇气么?

至于百度系,我就不多说了,试问从暴走大事件曝光魏则西的事情之后,还有人敢用百度么?反正我在公司用Google,在外面用Bing+Yandex。

而说到百度,我能想到的又有好多……记得小学的时候,身边的人都没听说过百度,只知道要搜什么东西就要用Google,就算上了年纪的,也顶多是说用搜狐,在我印象中,正是在我访问互联网受限的那八年,出现了百度,What the fucking hell? 记得我刚上大学那年,身边人跟我说百度一下,我真的是一脸懵逼,百度是什么鬼?哪来的山寨Google的网站?它是怎么被大家知道的?Google不好用么?而由此反思的是,如果当年大家都用Google,当它成为了全民互联网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人关注百度这样的山寨货,Google还会退出大陆市场么?

拿起我的手机看看里的国产App,它们无非都是上文提到过的那些通病,实际上都是它们的产品经理的脑残,害了这些APP,这群畜生们每天只想着用用户流量推广更多的产品、发送更多的广告、带来更多的收益。最终带来的问题则是:普遍体积臃肿、无论什么App都能成为广告App,搞算法起家的公司,为了适配脑残产品经理的需求,破坏了原本设计的算法导致胡乱推荐……

再想想当年美国同事们的手机里装了什么App?它们的产品经理又是怎样设计的?一款App只做一件事情,把这件事情做好即可。当这一件事情做好了,自然就会有口碑……

天啊,这简直就是标准Unix/Linux的软件设计思想……只有经典的思想才能设计出经典的程序,这思路,绝对没错……要知道当年Redhat刚推systemd的时候,就是因为systemd什么东西都想管,但是什么东西都管不好,是被多少dev和ops骂得狗血淋头?就连现在都还有人在骂systemd事情管的太宽……如果这些dev和ops都生活在中国,估计他们早就没话说了,因为在开源社区开发方面,如果没得选,大不了老子不干了,如果在生活中,支付、聊天、在线购物、搜索、云盘也都这样,估计他们得选择狗带。

说到这,我还是不清楚,到底是什么东西变了?是我变得对国产软件产品经理的“霸道态度”的容忍度变得更低了?是国产软件在掌握一定用户群体后对于用户更加肆无忌惮了?还是我真的老了,已经跟不上这个时代的“高速发展”的步伐了?也许都不是吧!也许都有吧!而此时此刻,我默默地放下手中的手机,感觉已经对自己的手机爱不下去了。原来,人真的可以不会再爱自己的劳动成果啊……

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Life and tagged , . Bookmark the permalink.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